“心理疾病”、“精神病”、“精神障碍”……听上去仿佛都是广为人知的词语。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在看见一些行为“不正常”的人时,随口说一句:“那个人是精神病吧”。人们怕它们,唾弃它们,试图远离它们。可是,你真的了解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吗?
抑郁症一直是一个直击心灵的字眼,从著名作家三毛、海子等到著名演员歌手张国荣、乔任梁,雪莉,他们都是因为抑郁症这只“摄神怪”而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抑郁症自杀的公众人物不少,每一次的热评无一例外都是惋惜和祈祷,每一次此类新闻都可以将“关爱抑郁症”的话题推向高峰。可是偏偏给予自己身边人的全是无知和冷漠,面对身边的抑郁者和焦虑者,也只会条件反射一般给他们戴上“太闲了”或“矫情”的帽子。
心理障碍真的不遥远,它们就躲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只要你愿意点亮一小簇微亮的光,它们就无处遁形。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抑郁症俨然已成为了一种“社会病”。但身边的人不重视,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有时还被误解。部分抑郁症患者白天笑着生活、工作、学习,夜晚或是独处的时候就要和抑郁症做斗争,强烈的孤独感与身边人的不理解不赞同缭绕在他们的脑海,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断地进行着战争,最终他们的精力与意志消耗殆尽,便会选择偏激的解脱。
又比如躁郁症(又称为双相障碍)。在电影《一念无明》中,主角阿东医院一年。这部电影讨论的,正是躁郁症患者的社会困境。双相障碍患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物钟的不稳定,他们可以兴奋得整夜不睡,也可以沮丧得陷入嗜睡。他们在惊涛骇浪里的船上,始终无法保持真正的平衡。糟糕的应对会让他们在情绪的风浪中越发无力,但固有观念里的病耻感又让他们不愿主动寻医。也许上一秒他们还在陪着你谈天论地、口若悬河,下一秒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有人会去细思,更多的只是默默念一句:“他也许是遇上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了吧”。我们没有办法明确分辨出自己身边所有病例的真假,但至少给予爱和理解。
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或者患者到底有多么痛苦?
或者抑郁症可以让人有多痛苦?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有多痛苦,我们无论怎么去想,无论怎么去设身处地、我们都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病人内心的痛苦。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外部的人都是一种假设。
介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以最高级别的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症状,以及症状背后的动机和意义;我们不知道他们多痛苦,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去接受他们所表现的思维、语言和生活中的行为,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接纳。
?我们不能够体会到他们真正的痛苦,我们就要相信他们是非常痛苦的,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们就要接纳他们因为痛苦而表现出来的所有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们的否定、甚至是对他们的不接纳和讥讽,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一点。
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有的人最害怕一脚踩空了,踩到浮草上面(实际上是沼泽地),掉下去之后就再也上不来了。抑郁症病人他们就是那种状态,一点一点的往下边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无能为力”或者是“无法自拔”。
一起驱散心灵的阴霾
01别过分求完美
“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这种思维源于对自己的苛刻要求。
凡事力求十全十美,对任何小失误或不完善都无法忍受,甚至感到极大失望和恐慌;若遇到挫折,更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
02少用负面情绪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可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负面事物上,就会忽略这些美好,人也会变得不快乐。
如果总是用负面思维模式看待人生,那么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对光明,也丝毫感受不到。
03人生要有追求
一个人有追求,极为重要,只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意了。
END爱我请给我好看!
主治白癜风疾病轻度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