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诊治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型产业”的美国社会,有一个玩笑说,从5岁到85岁的美国人都在接受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其中,又大约有万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患有焦虑症。这些数据与现状,使焦虑成为了川普治下的美国最常见的一种现代精神疾病。
而转换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会因为频发且极不正常的侵害、暴力或医疗安全事件焦虑,因为就业、拖延症,甚至选择困难焦虑……
焦虑,可以说是当代社会最普遍的、一个不算是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
具体来说,它是从一系列的复杂因素发展而来的,包括遗传、脑化学变化、性格和生活中的事件。
患有焦虑症的人,不只是对在公共场合发言感到紧张,对他们而言,焦虑更是一种心理障碍,突出特征为过度担忧,它所引发的恐慌情绪足以干扰日常生活。
最近,国外一位名为“Psych2Go”的网友,总结了焦虑症患者们的13个日常表现,这些情况就发生在非常普通的公共空间、社交场合,发生在职场,发生在你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刻
1.趁人不注意时消失,在任何地方
2.在别人回复信息期间感到惊慌或紧张
3.过度检查事物,尽管有些事已经很完美了
4.不参加聚会
5.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
6.某些日期会让人感到焦虑,焦虑到整个人都很不好
7.非常频繁地拿起手机
8.不交新朋友:不留下印象总好过留下一个坏印象
9.害怕上学或上班
10.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很粘人
11.临时取消计划,即使是最初做好的计划
12.在打电话之前,编好并排练将要说的话
13.要求别人给出一些时间独处时,他们并不是要你永远地离开
以上种种焦虑情形,似乎也部分地解释了在一些艺术或设计类的视觉场景中,为何极简主义与性冷淡的设计风格如此备受追捧,或许,我们内在的焦虑和情绪紧张状态,真的是需要外部的实体形式来予以平衡。
如果我们继续参考创立于年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的观点,从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学到观点来看,我们的焦虑其实是有原因的——在阿多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时间已经完全被无所不在的、名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机器所操控。
电影、电视节目、广播、杂志以及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兴社交媒体,都像是被消费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工业机制故意设计出来转移我们注意力的,其结果是使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无暇审视自己的心理变化……
●公共新闻塞给我们一堆娱乐八卦和道德故事,同时扰乱我们认识置身其中的“透明监狱”的各种途径;
●电影院里外星人入侵和超级英雄的故事大行其道,现实社会里真实的灾难却无人在意;
●流行音乐总是不厌其烦地歌唱着爱情,暗示着我们生活的欲望在遇到一个命中注定之人时会得到满足;
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逐渐变得没主见、满头雾水,而且个人生活领域频繁地为荒诞的、令人沮丧的公共事件所打断,直到焦虑成为一种防御性的、缓冲型的心理常态;与此同时,一些与之相对的、柔和的、积极的情感和感受力,比如说,理解、冷静、洞察力、社会群体……却仍然是稀缺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