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相应的,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致残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心理障碍,在控制临床症状的同时尽可能让患者回归社会、提高幸福感,是每一位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思考的生命课题。
问题一:人们一听到心理障碍就感觉怪怪的,它与精神病一样吗?
答:心理障碍和精神病都隶属于精神病学范畴。老百姓俗语中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是有区别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一般的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神经衰弱、恐惧、疑病等,主要表现为“精神痛苦”和“心理冲突”,自知力是存在的,许多人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就是控制不了不去注意,往往主动去求医,周围的人往往看不出患者所感觉到的“不正常”。而传统上说的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内源性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往往缺乏自知力,发病时往往不会主动去求医,周围人容易发现其“不正常”。
问题二:那么,心理障碍者算正常人呢?还是病人?
答:目前从事心理障碍相关工作的人主要有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各种援助团体。心理障碍的病因涉及到生物、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方面。有些医生倾向于把它当成“病”来处理,而心理咨询师、社会各种援助团体更倾向于把他们当成“正常”人,是感受到痛苦、需要帮助的“正常人”。现在的教材把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神经衰弱、恐惧、疑病等称为“障碍”而不是“病”,或许是在强调它是介于“病”和“正常”之间的中间状态。
问题三:那心理障碍者需要服药吗?
答:我们工作过程中经常听患者及家属问:“医生,有什么药好吃吗?”我们的许多百姓有点感冒去吃药,睡不着了想吃药,吃不下饭去吃药,疲劳了去吃药,甚至有人想用药来控制自己做梦。
其实,对大多数心理障碍的治疗来说,并不一定都需要服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药物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症状严重或明显,服药许多时候是有帮助的,这时我们没有必要排斥药物。但是如果症状较轻,那么服药不一定带来很多收益,甚至阻碍病人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完善”,而且会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问题四:不服药?心理障碍还有其他治疗办法吗?
答:有的。研究表明,对轻中度的抑郁症来说,心理治疗的效果与药物的疗效相当。对一般的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恐惧、疑病等神经症来说,更是应该以心理治疗为首选,药物治疗为辅助。而失眠症往往属于行为障碍,治疗的关键是改变对睡眠的看法,改变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大多数心理障碍者来说,只要心理冲突解决了,行为方式改变了,症状许多时候会自然消失。
问题五:那么,如何处理心理障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呢?
答: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医院精神卫生科的同事们在临床上接诊病人时,第一次看病后往往会花时间与其探讨治疗方案,是选择药物治疗呢?还是心理治疗?还是两者结合?亦或者是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呢?
我们经常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关系比作“游泳圈”与“学游泳”的关系。如果单纯靠药物就像带着游泳圈浮在水面,是不会自动学会游泳的,当拿掉游泳圈后,就跟没学过游泳的人的状况是一样的。心理治疗就像学游泳的过程,需要病人和医生一起努力,学会处理不良情绪、行为和心理冲突,尽管开始治疗时可能有些费劲,但疗效相对持久。
再说,目前常规的精神药物治疗模式是“对抗”症状,即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而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背后的意义往往被忽略。
而心理治疗就可以避免这一局限性。就像一个抑郁的病人在日记写到:“自从我开始定期做心理咨询以来,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抑郁情绪尽管还会光顾,但破坏性没那么大了,这是这个病带来的收获。”还有一位女性患者的丈夫曾经激动的对我说:“您不仅治好了我爱人的疾病,帮助她停用了曾经服用10多年的药,而且还改变了她的性格,造福了我们一家人!”
问题六:医生不都是开药治疗的啊,心理治疗对心理障碍居然有那么重要,这是为什么呢?
答:不是的,医院的心理卫生科医生并不经常给心理障碍患者开药。这是因为,我们临床发现,心理障碍的症状往往是现象学的,某种情绪或行为在他人看来无论多么的荒谬,对当事人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只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