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陪孩子就诊,见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在填写智力测评问卷,男孩带着2岁的弟弟在一边玩,我问:“你们是看什么科室的?”,男孩母亲说,学校老师让家长带孩子来做智力测评,说上课不守规矩、成绩不好,怀疑智力低下。
我在一边观察这个7岁的男孩,其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照顾弟弟在边上玩,还邀请我儿子和他们一起玩,并未看出异常。我对他的母亲说:“你家孩子没看出来不正常呀”,男孩的母亲一脸无奈的回答我:“我也知道他没有什么,但是老师觉得成绩不好的,都要来做测评,测评结果不好的,就可以不用统计成绩了,以此证明和老师的教学无关。”这套逻辑让我不寒而栗。
我记得有一部电影《阿甘正传》里,主人翁阿甘就是因为比入学要求的智商标准差了5分,而被拒绝进入普通学校。其实,在我看来,不要说相差5分,就是10分,20分,也丝毫不能说明阿甘和普通学生有什么差异。就像如果我让你做几道题目,就诊断你患了慢性肾炎,你会相信吗?
如果智商测试结果与真实情况不吻合,那测试本身当然就是个错误;如果智商测试与真实结果吻合,那么它的引入是否也是一个社会错误,因为它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比它的积极效应要大得多。
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智商测评并不能反应真实的遗传智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却不断受测评结果的负面影响。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因此被扣上“智力迟钝”的帽子,并从此在别人面前形成一个前途暗淡、需要同情的弱者形象。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孩子的智力原因,而是这种预先以弱者形象定制好的模子抹杀了孩子的前程。你如果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就给他戴上度的眼镜,他将会毫无疑问一定是度的近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使人们达成共识,即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智力取决于遗传。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把那部分由基因决定的智力称为“遗传智力”。
尽管智力这个概念本身就含糊不清,但我们却已经像模像样地对智力进行精准地量化,即总所周知的智商。而且,在绝大多数日常场合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通常把智商看成一个人不可改变的因素,就像指纹一样固定不变。
换句话说,我们日常所说的智商反应的正是遗传智力。是否可以应用一些生物指标对遗传智力进行客观的评估。例如神经元表面单位面积NMDA受体数量,NMDA受体通道开放时间,或者其他类似的参数。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已经能够对智力基因进行治疗和优化。
如果接受检测者的结果不太理想,我们是否可以把他的智商优化到适当水平。很显然,这样的检测结果不仅准确,而且更有积极的意义。
欲了解健康知识,享更多服务请白癜风应该如何治疗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