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赏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疗法

时间:2018/6/13 18:40:27 来源:心理测试_心理测试网站 作者:佚名

内容推荐

《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由黄爱国所著,于年5月出版。主要适用于各类心理障碍者进行自我疏导治疗,也可供心理学爱好者参考。适合对象:强迫症、恐惧症(含社交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抑郁性疾病、心身疾病、适应障碍、精神障碍恢复期患者等。本书通俗易懂,贴近患者实际。因强迫症的治疗当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十几年的经验撰写而成,也部分解读了心理疏导疗法,对强迫症和其他心理障碍朋友的自我疏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价值,也是心理医生同道可以借鉴参考的一本资料。全书约20万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作者简介

黄爱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治疗师、心理学院教师,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年至今,师从我国心理治疗创始人之一、医院鲁龙光教授学习、研究和推广“心理疏导疗法”,在各类心理障碍疏导治疗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各类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性心理障碍等。

心理疏导治疗八项原则

认识及消除阻碍

首先认识及消除阻碍强迫症、恐怖症心理疏导治疗的三个要素:个性缺陷、逃避现实、言行不一。

(1)强迫症、恐怖症的症状是由个性缺陷衍生而来的,大多数发病在青少年时期,早年的个性偏移往往不能引起家长及本人的重视,作为一种怪癖、坏习惯,病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方来求治。这是治疗难、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2)个性是自幼年开始养成的,家庭教养、社会影响、自我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对个性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个性缺陷已成为自身精神面貌以及心理活动的一部分特征,改变个性缺陷是心理疏导治疗的根本任务。

(3)病理心理形成定势后,由于自己习惯于它,要消除这种顽固的病理心理定势本身就很困难,而多数患者表现言行不一,逃避现实的自我意识是干扰治疗的最大阻力。

长期目标

强迫症、恐怖症的心理疏导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因为性格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数千例的疏导治疗实践证明,凡取得“最优化”的案例都是在症状减轻及消失后,不断地根据医生引导,继续付诸改造个性而取得的。病情反复、半途而废的患者百分之百是因为在症状消失后放弃了长期的、艰苦的个性改造。坚持不懈地改造个性是强迫症、恐怖症取得“最优化”的重要环节及要素。

引导患者

引导患者做到认识与实践同步。要认识一点做一点,避免“什么都懂,什么也不去做;什么都知道什么也做不到。”实际上是抱着“惰性兴奋灶”死不肯放,终日陷在“痛苦”的泥潭中,怨天尤人,强调种种理由及变相地为“病”辩解,逃避现实。习惯于“丢了一万之实,只图万一之虚,避一时之苦,造成终身毁灭”而无怨的观念,是强迫症、恐怖症的致命杀手。

认识与实践同步的目标是在提高心理素质、改造个性中,点点滴滴地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实则殆”,达到“反省内求”的心理境界,即实(践)的具体应用。“知行统一”、“知行合一”、“慎言力行”就是少说、少做虚、假、空的胡思乱想,而想到、说到、做到。禁忌“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言行分离做法。

客观实际出发,客服病态心理

克服“病态心理”,一切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辨别是非真假,凡是真的、是的坚决去做,假的、非的果断地丢。从认识中找出固有的,而非虚假的、非臆造的规律性,即自己个性形成及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作为行动(实践)的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病理思维的标准。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到“适应社会”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大多数人的思维及行为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以此为自己认识与实践的标准去判定自己。不唯书,不唯上,随大流,以实践来判断思维及行为的是非对错,减少或消除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的阻力。这是对强迫症、恐怖症改造个性、具体务实的概括要求。

在临床实践检验中,把改与造分解、提炼、归纳出24个字,即改掉:紧张、悲观、恐惧、犹豫、固执、严谨;建立:轻松、乐观、勇敢、果断、灵活、随便。这24个字,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融科学性、普遍性为一体的概括,一般人都能接受这些喜闻乐见、容易记忆的概念,并作为改造个性的远期目标的指南。

克服病理思维

疏导过程中,要克服病理思维,要在认识深化、疏通引导中通过理解、联系、转化、反思等信息加工过程,实现病理思维的转化,使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冲破顽固、陈旧、僵化的病理观念(惰性兴奋灶)的束缚和禁锢,从认识个性中过头的偏向入手,从逐步适应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社会实践活动为标准,客观地分析病理思维的原因,揭示病理思维形成的实质及个性根源、病史发展和自我认识,克服观念上及行为上与现实的矛盾,去鉴别是非真伪,做到“自我解放”,即从病理思维到正常思维,从陈旧观念到现实观念。

首先实现思维变革,使正常思维奋起,并代之以适应现实要求的新的思维观念。

综合个性改造,以顽强的精神付诸于实践,不怕反复、不怕逆境,不逃避现实,最终才能达到应有的自我认识的深刻与彻底,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抓住自身和外部的有利时机

在疏导中能抓住自身和外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及时解决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避免干扰治疗进程,强化心理转换过程。

不能脱离正常的社会活动

对强迫症、恐怖症的治疗,无论病情轻重,症状多少,都不能脱离正常的社会活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正常生活)。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离,对治疗没有好处。

借鉴理论

借鉴理论,联系自身具体实际及他人取得优化的经验,有创造柱面K春钭对性地、灵活地付诸于实践,并反复进行检验。要树立和发扬敢想、敢做的两同步精神。只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勇敢的行动是不行的;而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勇敢的行动的。这都难以达到真正的心理转换。

同时,既要确认识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性,又要打破逃避现实的顽固的病理观念模式,这样才能消除病维,实现心理转换。

注意使自己的个性多点灵活性,尽可能地忠实于客观现实。因为长期受严谨、僵化模型的个性特征的束缚,所以一旦禁锢自己的病理思维被解除了,就会感到不习惯。因此,必须加强信念,不怕反复,不断强化新的观念,警惕因循守旧的病理思维重来,巩固良性兴奋灶的基础就是信心与价值。

精彩书摘:

心理障碍和不良的性格有关,而性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改造起来难度很大,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即使是治疗的第二阶段,克服“怕”字,摆脱症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实践起来相对好操作的恐惧症,例如某些恐怖死人的、怕脏的,如果勇于挑战,短期内能够显著进步甚至痊愈。但对于一般心理障碍而言,克服症状至少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因为领悟、认识、实践都需要时间,症状的消除也需要反复的积累。具体到每个人,何时能走出来,因人而异。但从临床实践来看,一般都要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反复,经历“症状减轻或不在乎一剧烈反复,痛苦实践一再次减轻,无所谓一再次反复……”的过程。症状消失的快慢取决于什么?一是逃避与否;二是认识和领悟的程度。如果能做到不逃避,少想多做,坚决实践,坚决像大家那样去做,就能较快取得优化。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如果怕痛苦而一味逃避,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至于第三阶段,提高心理素质,改造性格,则是我们一生的“事业”。

当然,什么样才算优化?最终的目标是不是完全不要出现病态思维?不是的,而是出现病态思维后,自己知道这是病态思维,根本不在乎它,它对自己基本不构成干扰了,就算优化了。

读者分享:

团扇经秋:结合我7年来和强迫症这位“老朋友”相伴的经验,这本书真的不错。基本和我这7年来总结的经验差不多,而且比我自己总结的更全面,更具有指导性,特别好的一本书。特别是对强迫思维的克服,很有帮助。对强迫思维要不去理会,不故意对抗也不去纠结顺从。而在强迫行为上一定要加紧克制不让自己有强迫行为。

黄爱国

赞赏

长按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李卓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ocyun.com/qwcs/382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