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测试

时间:2021/5/17 16:44:38 来源:心理测试_心理测试网站 作者:佚名

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37.html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如果无法逃离这个星球,那么你会怎么做?这个小测试节选自英国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医生》。作者以几近童书的文字讲述蛤蟆十次心理诊疗的经历,层层解剖情绪问题和童年经历之间的关联。那么回到测试本身,你会选择顺从?叛逆?取悦?漠视?如果仔细比照,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后都要面临这种“仁慈的独裁者”式的生存挑战,他们感恩父母爱戴父母,同时又要调整行为与这种权威做斗争。慢慢地,童年时经历过的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情绪,随着时间演变为更为微妙复杂的行为模式,并定义为一生的行为。大概“三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将行为模式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会下意识表现出和儿童时期一样的行为方式。例如,“适应型儿童”顺从取悦父母,在成年后则表现出安静、阴沉的气质,一旦碰到困境,下意识只会怄气,并且萌生出“可怜弱小的我呀”的心理进行自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往往表现为不断挑剔或者教育别人。他们潜意识模仿重复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无法听取别人的建议,对自己的认知确信无疑,并且强迫他人进行认可。分析到这里,大概读者心里都要琢磨这做父母比做皇帝还难了。但事实上,所有行为策略都是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我们常常容易将坏的结果归结于别人。但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选择要什么样的感受,是悲伤还是愤怒。也正因为如此,最终我们需要回到“成人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最重要的是,“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能管理情绪,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最后,没有人能够在胁迫下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也许我们看到的自己不一定是喜欢的样子,但是通过付出艰辛努力,是可以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重新收获自由的自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ocyun.com/xgcs/957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