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纪录片第二次浪潮中的派出所的故事2

时间:2020/1/18 18:42:21 来源:心理测试_心理测试网站 作者:佚名

海派纪录片,是影响中国纪录片进程的重要派系。

如果说,90年代刚刚发端的海派纪录片形成了以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为特点的第一次浪潮,它在那个年代彻底颠覆了中国人看纪录片的视角;

那么,近几年,以东方卫视为领衔的一系列纪录片,如《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巡逻现场实录》等海派纪录片作品,则形成了以特殊场景、特殊职业、特殊事件为特点的第二次浪潮。

而在这波宏观的集群浪潮中,1号找到了一个微观的切入视角——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系《巡逻现场实录》的升级之作。从《巡逻现场实录》到《派出所的故事》,便让我们看到了第二次海派纪录片浪潮进化的轨迹。

《巡逻现场实录》到

《派出所的故事》

去年,《巡逻现场实录》已然取得不俗成绩——

B站评分9.8,豆瓣评分9.0,抖音总播放量3.7亿。

今年,《派出所的故事》若要有所突破,必要抓准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全景式」。

事实上,去年《巡逻现场实录》能火,也在于它做出了「全国首档全景式警务纪实片」的新概念。海派纪录片素来以「全景式」为看家本事,擅长用芸芸众生的拍摄手法呈现人生百态的社会哲学。

而今年,它要把这个概念、这个特色,做得更细、做得更全也做得更深。它,成了本季升级的主打词。

首先,它在每期内容的把控上,更讲究「全景式的结构」。

12期节目、12个主题,是从22个正式蹲点的派出所、14个如台风节日的特殊时期拍摄、小时的累计拍摄素材时长中,以1:的片比,凝练出的包括《风雨护城》《千钧一发》《平安图鉴》《城市猎人》《情满佳节》《此情此「警」》《家有一宝》《天下无诈》《心灵捕手》《未来已来》等的单期主题。

以第二期节目《千钧一发》为例,它便从这个小时的累计拍摄素材中,提纯出7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件——不仅在案件本身上,符合千钧一发的调性;还要在整体结构上,符合整期节目全景式的要求。

包括了——

电梯救援事件——一个女人和一只狗受困电梯紧急抢救;血手印疑似凶案——小女孩因母亲自杀而在楼梯间留下血手印误让邻居报警;商业纠纷上升人身伤害——两名女性以滥用警力、自杀威胁的不合理途径企图解决商业纠纷;情感纠纷上升自杀威胁——异地离异夫妻,前夫威胁自杀,前妻报警求救;连环抢砸案件——24小时内9起车辆被砸、被盗,引起社群恐慌;抓捕吸毒分子——警察化身快递小哥跟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

在伤害状况上,它覆盖了身体伤害、心理障碍、经济损失等的全景式威胁来源;

在案件类型上,它覆盖了意外案件、疑似凶案、商业纠纷、情感纠纷、抢劫偷盗、吸毒贩毒等全景式出警情况;

在时间维度上,它覆盖了紧急突发的与长期跟踪的全景式办案方式,比如电梯救援就是紧急突发,小女孩的心理问题、吸毒者的抽检询问就是长期跟踪;

这种多角度、全景式的架构方式,便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信息密集的夯实感,虽然只是看了7个案件,却能够辐射性的、全景式地感受到整个警务系统的庞大的执法生态。

其次,它在整季节目的创作上,打开了「全景式的职能」。

从《巡逻现场实录》到《派出所的故事》,它把职能范围日常巡逻拓展至派出所窗口接待、执法办案、社区警务等。

在第二期中,就上线了「执法办案」的两例案件——连环盗窃案与抓捕吸毒案。正是因为这个职能升级、范围扩展,我们借由纪录片的视角看到了警务人员抓捕犯罪分子的一手实况,我们才能在这期以《千钧一发》之名的单期节目中,真正感受到何为千钧一发——

我们看到,在连环盗窃案中,警务人员精准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路线图,驱车公里、横跨上海嘉定两地,兵分两路、伺机逮捕,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捕获犯罪嫌疑人;

我们看到,在抓捕吸毒案中,普陀曹杨新村派出所执法办案队民警通过提供的贩卖毒品信息,乔装快递员抓获吸毒人员,在三次电话试探中斗智斗勇,引诱犯罪分子现身,当场捕获。

可以说,正式因为更多警务人员职能范围的打开,我们才能在这期节目中,看到了全景式的威胁来源、出警状况、办案方式。

职能升级,不仅意味着内容的升级,也意味着格局的升级——

它通过展现更为全景式的警务体系,才能建构全景式的社会意义:

窗口接待的社会职能,对应的是便民;执法办案的社会职能,对应的是威慑;社区警务的社会职能,对应的是安全感。

与此同时,它也在参与更多意义的全景式建构,比如对犯罪的预防,对人民的普法、对警务工作的理解。

比如,在第二期的商业纠纷案中,其实便暴露了许多百姓不懂法律、滥用警力的误区。民警在采访中表示,「一些民众的守法意识还是不强,以为吵一吵,闹一闹,就能解决问题,不肯走司法途径,他们的想法比较简单,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如果程度严重,很有可能违反《治安条例处罚法》」。

第一次浪潮到第二次浪潮

从《巡逻现场实录》到《派出所的故事》的升级,最终也将融入整个海派纪录片大浪潮的升级。

在受众上,它让海派纪录片成为年轻派纪录片。

如果说,海派纪录片第一次浪潮的意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际国民向的基本科普、行业向的颠覆创新;

那么,海派纪录片第二次浪潮的意义,则是在21世纪从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进行一个年轻向的大举进军。

去年,《巡逻现场实录》取得B站佳绩之后,今年,《派出所的故事》便有了东方卫视与B站的联合出品。

首期播出之后,不仅在电视端获得同时段收视第一,同时也在B站评分9.9,全网短视频播放量近2亿。截止今日中午12:00,节目在B站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万。

不仅在B站上,满屏的「来了」「终于来了」「新的一年我又来了」,这群战斗力强大的年轻粉丝还把#民警太南了#、#二胎对老大的影响有多大#、#派出所欠我一个男朋友#、#爱豆警服大赏#等多个话题刷上微博出圈热议,把「26楼险坠空调外机」刷上抖音正能量热搜榜第三。

纪录片,终于从曾经的高处不胜寒变成如今的年轻烟火气。

在风格上,它也让海派纪录片在占得一席之地。

第二次浪潮后的海派纪录片,在平凡中,更加关照特殊场景、特殊职业、特殊事件,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这种现实主义,因它深入群众、旨在民生。比如《派出所的故事》,它能让观众有现实层面的有所得,如果真的深陷电梯危机应该怎么与警务人员配合完成自救?如果身边遭遇亲友自杀怎么与警务人员沟通帮助亲友脱险?

如今,国内最受欢迎的、形成主流的纪录片,一脉是地理派的,一脉是美食派的,另一脉则是海派的,已呈三足鼎立之势。

如果说,前者两脉做的是在远方的诗意,无论是美景还是美食,它都代表了人们心生向往的彼岸;那么,后者这脉做的则是在身边的现实,它则服务于人们生活的真实。

1号结语

海派纪录片,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二次浪潮,在此之间,我们也看到了伴随两次浪潮、两代中国纪录片观众的进化。

他们更年轻了,承担中国当下舆论主力的年轻人,终于能让在过往社会传播中「寡言少语」的纪录片,活跃起来、热闹起来,让它有机会变成继电影、剧集、综艺之后的第四个全民话题;

他们更普遍了,不仅仅是高精尖的知识分子在看纪录片,年轻的学生、大龄的观众都在看纪录片。这点,你从《派出所的故事》既能有高份额的收视率与高热度的网络传播,便可见一斑。而这,也是两代海派纪录片观众持续培养所沉淀下来的不断扩大的全民观众池。

他们更稳定了,从《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巡逻现场实录》到《派出所的故事》,虽然题材从医疗跨越到警务,但是类型却是稳定的海派风格。从豆瓣评分的持续高分,我们就可以看到海派纪录片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有极强的观众粘性的重度爱好群体,这个群体,不会跟着题材走,而会跟着风格走。

因此,只要海派纪录片稳定、持续的高品质输出,下一部作品依然能够尽如预期。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ocyun.com/sjcs/66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