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黄月
1谁能想到,“好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继被曝拖欠前运营90万工资、助理离职后,张兰在直播间里说:“再也不招低学历小野孩了,野孩子太容易随着企业的发展膨胀。还得招高学历的孩子,心态好。”然而,张兰没意识到的是,这种对“好学生”的赞美非但不能让“好学生”们高兴,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资本家眼中更加方便剥削的对象。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豆瓣小组的简介是这样的:“好学生心态,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上级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态度合称为好学生心态,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等。因这一系列好学生心态导致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称为好学生困境。”该小组已经有5.6万人,大家在这里一边讨论自己是如何变成“好学生”的,一边努力想要摆脱“好学生”的枷锁。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豆瓣小组的相关讨论“好学生心态”的养成许晶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和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在《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等作品中,她试图从儿童发展、童年早期教育的角度分析“表现好”。她发现,“表现”这个词是在一个关系性环境之下的自我呈现,有“表面”、“展演”的维度。既然有展演,就针对着一定的观众,就蕴含着关系情境;在我们的社会情境下,这种关系通常有等级权威的意涵。
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许晶曾谈到,等级的权威的文化,很小的时候就扎根到小孩心里了。“表现好”里有取悦权威和认同等级的一套逻辑。而且,“表现”特别道德化,好和不好本身蕴含着价值评判和道德评判。她说:“如果我们从小在教育这一套东西,那么小孩对于等级权威会格外敏感。这种敏感性也有与生俱来的基础,不是只有中国小孩有,但我们的环境里小孩的表现有其特色。比如小孩会非常主动地去揣测成年人的想法,甚至会主动取悦权威。”她发表过一篇文章,说的是老师让孩子当小班长去管别人,小孩则觉得告状会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