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这个听起来有些小清新的词,带给患者的却是无尽的痛苦。抑郁症的表现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心情不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心。但抑郁症患者的不开心,与多数人理解的不开心,是两回事儿!
正常人的不开心是短暂的,与具体的事情有关,吃顿好吃的、玩会儿游戏,就能恢复过来。
但患有抑郁症的人,他们情绪的低落是无缘无故的,就算发生高兴的事儿也很难兴奋起来,即便情绪有所好转,转瞬即逝。而且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儿内疚,长时间陷入负面情绪中,简而言之,抑郁症患者的不开心,会致命!
案例:老刘是某公司的职员,如今已经四十多岁的年纪,仍然是公司的基层员工,近期工作不顺,好几个订单取消,业绩不好,再加上领导找他谈话,要裁掉他,他的压力非常大,即便这个月做出了点成绩,发了奖金,他仍然感到不开心,有的时候站在十五层楼的办公室窗前,他总有跳下去的冲动。
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无人的时候,他真的打开了窗子,抬脚迈了出去,索性有人找他,把他懒腰抱住,阻止了他做傻事儿,后来老刘请了病假,去医院接受治疗,诊断结果是他患上了抑郁症……
“当时只觉得自己太没用了,做啥都不行,活着太没劲!满脑子想的就是从那扇窗户跳下去,死了就一了百了!”老刘看着当时那扇窗子,痛苦地说。
图源:网络
老刘是幸运的,经过科学系统的诊疗,他逐渐走出了抑郁症的困扰,如今找到了新的工作,和家人生活的幸福、快乐。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他们容易否定自我能力,放大自卑、不安全感、羞愧、内疚等心理,容易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严重时患者会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或眼前的世界太危险,想要通过自杀逃离世界。
抑郁症,又被称为心灵的感冒,无论对患者的心理还是生活,都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图源:网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调查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照此计算,超过万中国人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抑郁症危害程度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
测测是否“抑郁”
怎样早期发现抑郁症?不妨做个小测试,如果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出现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医院就诊:
1.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如自己感到伤心、心里空空的,或者是旁人观察发觉(如暗暗流泪等)。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以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心情抑郁。
2.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3.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变化超过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
4.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旁人观察或自我主观感觉到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动。
6.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7.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
8.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9.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本测试不做最后诊断用,如发现超过5项内容,建医院,接受诊断及正规治疗。如有需要也可以自行搜索“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Beck抑郁问卷(BD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等自评量表,对于早期筛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图源:网络
抑郁症患者如何护理
1、态度要好
抑郁症患者思维会变得缓慢,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者,思维会变得异常缓慢,家人们一定要保持热情、和蔼和耐心,给予患者安慰和指导。鼓励患者尽量将所思、所想说出来,并耐心倾听。即便患者病情好转,家人们也要多与患者交流,及时疏导患者心理。
2、看好患者
严防患者实施伤害自己的行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因此家人们应该严加注意,尤其要谨慎的安排好病人周边的危险物品,减少病人与危险品接触的机会,必要时要对患者的行动能力进行限制,以免发生不测。
3、按时服药
患者家属要及时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患者关心、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家里如果有抑郁症患者,还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早日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图源:网络
如何摆脱抑郁
1.读书
通过读书转移注意力,将消极思想抛开,去理解书本里的思想,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去感受催人向上的内容。
图源:网络
2.运动
运动能使人的大脑释放内啡肽,有助于提升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而振奋精神,因此建议不妨每天做20分钟有氧运动,每周运动5天。
图源:网络
3.自律
人生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自律解决的,可以通过自律的行为,战胜抑郁的无欲感,逐渐形成习惯,当自律变成习惯,生活就有了目标,做事有了计划、方法,抑郁自然就会远离你。
图源:网络
4.日记
形成自律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写日记,把自己一天、一周、一月的生活和心情做记录和复盘,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形成自己的心情曲线图,从而避开自己的不开心因素。
[1]李雪英.抑郁症患者该怎样护理[N].大众健康报,-09-24().[2]申子姣.预防抑郁,从培养自我价值感开始[N].人民政协报,-08-19().[3]范宏博.早睡早起少抑郁[N].保健时报,-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