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8/4345616.html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正面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去认识并成为最好的自己。将打击当作挫折教育,刻意为之只能适得其反。尤其在亲子关系中,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就把家庭搞得和外面一样冰冷,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还不断打击、嘲讽孩子,等于把孩子推入孤立无援的凄惨境地。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通过刻意制造挫折去训练孩子的抗压能力基本没有效果。反观那些抗压能力强的孩子,他们往往都具备一颗温暖的心。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努力克服;遇到挫败,也想重新再来。这样的孩子因为内心健康暖和,自我价值高,自我胜任感强,所以才能既争取胜出,也允许自己失败。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输赢,就断定自己有无价值。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与其培养一个抗压能力强的孩子,还不如培养一个内心温暖、强大的孩子。
为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个人在家校共建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建立平等亲子关系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战场。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挫折。
现代社会中的亲子关系相较以前的传统亲子关系虽说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家长依然在心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这些观点。他们忽视了孩子还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这些父母要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挑战时于心不忍,一把抢过替代他完成,使孩子缺失了一次次自己经历失败,并最终获得自我胜任感的机会;要么就是在语言上抨击孩子吃不了苦、经历不了挫折,从行为上和语言上都给自己的孩子下定义:你不行;更极端的是罔顾孩子意愿的表达,将孩子当作自己理想的延续。这样的孩子,恰恰最缺乏支持健康人格成长的真正的爱。看似被照顾得很好,内心却不温暖,因为他从没得到过父母对其价值的确认。
反观自信而乐观的孩子,父母都能保持自己的生活,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混为一谈。父母与孩子永远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一致态度,不会在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而在生活中溺爱纵容。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孩子信任,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摸爬滚打,自信地面对人生中可能存在的挫折。
二、抓住身边每一次德育机会,不露痕迹地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德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尤其如此。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年龄段,在生理上他们已经成年,但在心理上又较为幼稚;在主观认知上,他们自认为自己能承担社会责任,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从客观情况来看,涉世不深的高中生又常常处于典型的烦恼困扰期,极其容易因遭受挫折而产生困扰,进而自我怀疑。对于高中生来说,说教式的教育,目的性特别明确的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但是,很可惜的是,在德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乃至社会,挫折教育都太露痕迹。
孩子跌倒、爬起的能力只能从他不断爬起的过程中训练出来,旁人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奏效。况且,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往往是以高高在上的训导者的姿态来面对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常常充满屈辱,“教育”他要坚强实际上已经暗示他很软弱,需要扶助才能变得刚强。所以,居高临下的“挫折教育”实际上不是提升了而是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使之更加怯弱。我们不是在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反倒是增强了他对成人的依赖性和对未知外界的恐惧感。
一次两次的挫折教育不能带来什么效果,不如抓住日常、身边的教育机会,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增长面对挫折,跨过生活沼泽的能力。
三、该批评的时候批评,该赞美的时候也应该赞美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告诉老师们一个假消息;人们开发出了一种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可以辨别出有智商开发潜力的人才,即所谓的“最有发展前途者”,测试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属于这一类。实际上这20%的学生都是随机选择的。一年之后罗森塔尔观察到,“最有发展前途者”组的学生的智商比对比组(正常学生)的智商有更大的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赞美一个人时,我们传达的一个讯息是“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