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援助 http://m.39.net/pf/a_5777828.html晚上好,我是今晚的编辑耗子。前两天线上编辑部刚刚讨论了关于十二星座的各种思考和讨论(有时候,陶白白说得太准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下这篇文章:陶白白说我们不合适,所以我们分手吧。说来说去,总会提到一些在网络上看到的测试题。尤其是那些会在答案解析上给予一些对人的属性定义的题目。即便大多数人都知道: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都不是选择题,更像是应用题。但依然抵御不足很多人对这类测试题的好奇。比如上周选题会时,某编辑发了一道题,希望我们做下:先别着急给出答案,这道题目答案的解析可以说是出人意料。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电话会议里很明显就听出了她对这道测试题的不解和无奈。不解是因为题目本身,无奈是她所获得的回答。“我真的有些不解。”“我男朋友选了D,他想要倒垃圾。”然后她把答案解析发给我们,屏幕那边传来一声叹息。毫无疑问,她不是很满意男朋友给出的回答。她迷茫的是,这类测试题是不是真的像题目说得那么准。不止是她,在场的每个编辑都陷入了短暂地沉默。那刻,我想每个人都能清楚地体会到她的心情。我们无从判断一道测试题是否准确与否,但它却可以轻易地调拨我们的心弦,影响我们的心情。我想她一定也明白,所谓的测试题不能轻易给人下一个定义。毕竟,单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映射出一个人的全部,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立体的,都是由无数个性格和习惯堆积起来的。但也能理解,在相对亲密的关系里,每种选择和决定都容易被放大,从而被推断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为了打消那位编辑的不悦,编辑们开始了讨论。1、我做出的那个选项,是因为用了排除法。
梅子酒会选择洗碗对我来说是用了排除法。因为本身自己的腰不太好还带点洁癖,每次尝试拖地都要拖好几遍,拖完总感觉腰部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虽然我也很享受美食,但做饭总会有非常大的油烟,不可避免会让衣物、头发都沾上这种气味,而我非常讨厌闻到这个气味,要做一辈子的话还是算了吧。至于不选倒垃圾的理由更简单,就是垃圾很臭。况且,有时我也不太相信别人洗的碗,总感觉洗不干净,还会有油腻的感觉。每次在家里要盛东西时,我往往会选择再擦一遍碗。所以,我是用排除法来做测试题选项的。因为能给到不做的理由,自然就能倒推出选它的原因。毕竟选项是有限的,总归要在范围内做出选择。可以衡量给出选项的原因,但无法轻易定义背后的东西。2、做饭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自己在好好生活。佳玦我的选择是做饭。因为,我觉得做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本身制作美食的过程就很享受,是一个治愈的过程。研究怎么去做好一道菜,看着一堆食材在自己手里变成饭桌上的美味,都会让我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会将自己沉浸其中,感受它本身的幸福感。做饭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自己在好好生活。每次在家里做完饭,看到家人们吃饱后的那种满足感,就会让我觉得做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一辈子只能做一件家务的话,做饭是我觉得最有满足感和仪式感的事。这是我在选项中能找到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了。3、我也会选择做饭,因为喜欢探索和未知的感觉。左病病如果一辈子只能做一件家务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做饭。我是一个喜欢美食的人,如果自己做出来的饭还不错,那不仅会满足胃,还能带来很好的体验感。这四个选项里面,做饭应该是唯一可能会带来正向回报的家务。生活也可以像餐桌,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道菜是什么味道。对于品尝美食的人是这样,更何况杰作的创作者了。哪怕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不会枯燥。在漫长的一生里,可以学习做不同国家的美食,可以探索新的烹饪方式,或许还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菜品。当然,我做的饭肯定不只满足我的个人需求,我肯定要为我的家庭做饭,如果有机会也可以把制作的美食分享出去。做了满桌的菜,看到家人幸福的神情,对于掌勺人的我来说一定会十分开心,也会期待下一次再来做饭。如果我做了一辈子的饭,说不定还会变成厨师、营养师、摆盘师、美食家,指不定其中一个还会变成我的副业。这么看,好像选择它背后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我喜欢这种探索和未知的感觉。4、喜欢收纳的我,会选择去倒垃圾。隔壁老王因为自己对食物没有太大兴趣,平时有什么吃什么,吃饱就行,所以我做饭的话一定不会好吃。不选洗碗和拖地不是因为不喜欢做家务,而是相对于倒垃圾来说,我更喜欢"倒"这个动作。把脏东西扔出家门,放置到归拢它的地方。我喜欢收纳,它反应了混乱的反面——有序。当然,倒垃圾也算一种收纳,所以我选择倒垃圾,完全是为了身心。所以,其实会做出某个选项的答案并不能说明什么。它只能表示在题目的情境下,测试者更倾向于哪个答案。为此我们还特地去搜索了一下解析,发现牛头不对马嘴,从结果而言我们并不相信这个测试的准确性。凭什么如此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就可以直接判断出一个人的心理?有一种心理学现象,称之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在刷短视频或在网上冲浪时,很容易会看到这样的测试题:只要五分钟,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或是震惊,某国专业人士出的测试,准确率高达99%。如果自己恰好选到了解析好的选项,乍一看可能会觉得很准,甚至有时还会感到有些窃喜。但如果选到了意味不太好的选项,好像也很容易被影响心情。就算是双人做出测试,当出现指向不明的结果时,也很难开心。每当这时,好像很容易忽略一点:这不就是太容易轻信别人的看法,从而否定了彼此长久的相处。可重要的明明是两个人相处过中的点滴。好像很多人都想用一种偷懒的方式去认识一个人,或是一道题或是一件事情,来窥探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人与人相处起来,所承担的信任成本是累积增加的。真的去认识一个人,也不是依靠一道心理测试题目。那些生活中相处的每时每刻,才是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