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放学回来,一脸苦恼地对你说:我天生就是语文就是学不好,又考了不及格!
或者说:小朋友们都不跟我玩儿,他们都不喜欢我;
又或者说:我数学可以不用学了,因为我总能考到好成绩。
遇到孩子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孩子和你抱怨语文学不好,你是不是习惯性地批评他上课不认真听讲?
孩子和你说和其他小朋友不合群,你是不是又会批评他太霸道或者欺负其他小朋友?
孩子和你说数学很简单,你会不会高兴地表扬孩子聪明?
这些啊,都是固定性心态。所谓固定性心态,意思就是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天分。
也就是说,孩子会认为自己语文学不好是天生的,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从而放弃;孩子同样会认为小朋友们不和自己玩,是因为自己天生不讨人喜欢,从而自卑;也会因为自己学数学很有天分,从而不需要努力了。
可以预见,有这些观念都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自卑、玻璃心、经不起挫折...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让孩子拥有成长性心态。
那什么是成长型心态呢?成长型心态就是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都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潜力,通过努力和实践,可以达到成功。
固定性心态会让孩子缺乏心理韧性,也就是“玻璃心”;而成长性心态可以让孩子获得心理韧性,也就是“钻石心”。
这个观念来自《心理韧性》这本书,作者安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专门研究与实践积极心理学、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亲密关系、儿童青少年素质培养、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等。
那到底如何把孩子的“玻璃心”变成“钻石心”呢?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有力引导,和反复的练习。
一、家长自己建立成长性心态
如果家长自己有固定性心态的话,那他的孩子大概率也不会有成长型心态,因为孩子耳濡目染,也形成了固定型思维。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比如说,你学习烧一道菜,少了好几次都没烧好,不是盐没放对,就是火候掌握得不好,或者感觉自己什么都做对了,但是味道还是不好吃。于是你就在孩子面前抱怨:“唉,我天生就不会烧菜,这辈子也烧不好菜了!”
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心态,认为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情是天生的。想一想,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联想自己,学习不好是天生的,所以就放弃努力,连试都不愿意去试。
那我们该怎么说呢?就算是做了好几次的菜都失败了,那你也可以这样说:“我需要再上网查一查菜谱,或者问一问朋友,做这道菜有哪些注意点,这样再试几次应该会更好。”或者这样说:“我在做这道菜的过程中,又学到了其他的烹调知识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要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