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与自己较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执拗的想要去证明自己,说服他人,改变环境,寻求认同。但看完这本书,我们的前半段人生在跟自己较劲,但后半段的人生其实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和解的过程。也许有的人,一生也走不到和解的终点,甚至执拗的像一根麻绳,把自己拧得像麻花一样,紧绷且难解。
最近趁着辞职休息的时间,读了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书名很有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心理书,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读完,感触很深。
书的封底有这样一段对话: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当你知道,有一个职业,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而存在的,你会不会改变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把与心理咨询师的见面当成是定期与一次朋友的聊天会面,是不是会变得轻松一点?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一位曾经在别人眼里热情且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整个人变得死气沉沉,窝在自己的家里不愿出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身边的朋友决定出手相助,帮助他走出困境,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最开始蛤蟆先生也是抱着很抵触的情绪去面对的,但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经过了与咨询师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开始逐渐的敞开自己的心扉,懂得直面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更学会了如何与周围的朋友更友好的相处。当灰暗的世界逐渐有了色彩,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温暖。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的面谈过程中,也逐步开始了解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都是有迹可循,也许跟童年经历有关,也许与父母家人有关,但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更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成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中的任何轨迹都“有理有据”。这本书里把很多看上去晦涩难懂的心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描绘出来,我建议每个人都可以去看一下。老话说得好,三岁定终生,这并不仅仅是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与我们个人的童年成长轨迹和基本情感的演变息息相关,而这种状态,在书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为面、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是“红黄蓝”三原色,这个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通过不同颜色的配比,会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从而形成了性格迥异的不同人,有个心理测试,就叫做“色彩性格测试”。在教育学里面,孔子也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颜色,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在当今社会,子女的教育更是提倡父母要“以身作则”。这对父母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为人父母所赋予的使命,我们不能以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太大,没时间陪孩子等借口而去忽视孩子的成长,任其自由生长。在初生儿的世界里,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是他们走进校园之前的人生第一任导师。当他们的世界从三原色变成混合色的过程中,第一笔添加色彩的就是父母。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传递爱的同时,教他们如何去分辨是非好坏,如何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去尊敬长辈懂礼貌,这些并不仅仅是通过口头传授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在孩子的心里树立正面健康的印象,人类幼崽是在边看边学边听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的变化与自己无关。#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