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型的人格?孩子是什么样的学习风格?想知道,做个测试吧!——且慢!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做这样的测验,并无不可——把测验当成游戏,娱乐一下。否则,还是别自找麻烦了。尤其对孩子而言,家长千万别在这个方面,太热心;否则,悔之晚矣。所谓性格测试、心理测试,甚至什么命理、星运,都有这样的效果:弄不好,就成了贴标签。好的标签无所谓,比如,摩羯座有个标签,貌似是比较隐忍、实干,能坚持。如果你是这个星座,然后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就容易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正面的心理暗示,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是摩羯座啊,我为什么不努力?我可不能像白羊座一样(打个比方)。如果相反呢?如果这个星座,恰恰有个负面标签呢?比如,运气好。运气好,是好事啊,怎么看作负面标签了?原因是,这种标签,容易让你把个人努力的因素放在一边,把成功或者失败,归结于运气。这就很麻烦了。所以,最好别给自己贴标签,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即便是正面的标签,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假象,让人产生依赖心理,或者听天由命。如果是学生,即便是相对科学严谨的心理测验,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要作为结论使用,否则,标签一贴,孩子就不想努力了。英国有个机构,叫“学习与技能研究中心”,曾经专门研究过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孩子们有70多种学习风格。这种研究,当然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孩子们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但在该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很严肃地建议,不要对学生“分门别类”,更不要给学生打上标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专家们亲眼所见:一个学生,接受了专家的评估,并拿到了评估结果。看着这份“体检报告”,学生说:“呃……原来我是一个听觉与运动感觉较差的学习者……既然如此,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跟别人说话,只要超过数分钟,都是在浪费时间。”专家只能表示无语。评估的目的,是修正自身不太妥帖的地方,而不是自暴自弃,因为某方面的能力较差,就回避哪一方面的学习。还有个例子,也很典型。一位大学生,他的室友正在学习心理学。大家知道,学心理学的人,都神神叨叨的,很神秘的样子。一天,他对室友说,既然你学心理学,可不可以帮我看看,我是什么人格?于是,室友帮他做了一个人格测验。结果让他很吃惊,测验结论显示,他有一定程度的神经症。这名大学生自述,从此之后,自己“心烦意乱,连学都不想上了”。这名学生到底有没有神经症?可能有,但不严重。因为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要你自己没发现,顺其自然,不会出问题;如果煞有介事去找心理医生,而这个心理医生又不能合理引导的话,那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这时候,你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了。家庭教育也是。智商测验,分数不高,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智商低”的标签;情商测试也是一样。不是说这样的测试不可以做,做了只是作为参考,有针对性地改变,就可以了。不要太放在心上——尤其是家长。